首页 / 走进鲁迅 / 《走进鲁迅》:再答st先生

《走进鲁迅》:再答st先生

  作者: leig
  st先生,回帖已然拜读,发觉你我都已陷入一个误区。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反映到文学上,就必然使得有人喜欢风花雪月、有人喜欢鸳鸯蝴蝶、有人喜欢打打杀杀,当然也有人执着于现实的“抗争”。这要分出一个高下来,难度可想而知。即如谢灵运说天下文才共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样的话也不过是说说罢了的。
  关于杜甫,叶燮的话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些话:“科举失利,而杜甫求官心切,他写了许多长诗,送给那些达官贵人如张(土自)、鲜于仲通之流,求其提拔荐引,想谋取一官半职。张(土自)是皇帝的女婿,后来投降了安禄山。鲜于仲通是四川的一个恶霸地主,勾结章仇兼琼和杨国忠,做到京兆尹和剑南节度使。杜甫说张(土自)是‘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赠翰林张四学士(土自)》);称鲜于仲通是‘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并在诗的结尾说:‘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想通过鲜于仲通向杨国忠求援。杜甫为了追求功名禄位,不惜向这类权毫投以如此廉价的歌颂。杜甫自称为‘独耻事干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194页)
  “我们称颂中文诗歌的最高峰,不是宗李,则是宗杜,且不至于尚鲁吧?而且杜甫是极少数拥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文学家之一,而鲁迅在海外汉学界影响确是不大,声誉更恐不佳”这段话我想st先生是太意气用事了,鲁迅不是诗人,也没有人认为鲁迅的诗歌成就高于李杜,你这不是在无的放矢吗?而认为“鲁迅在海外汉学界影响确实不大,声誉更恐不佳,”也只是你st先生的想象或是愿望罢了。
  “而鲁迅小说中的一些人物的刻画就不那么传神,结构也显得粗疏.”st先生也实在是能人,用这么一句话就抹杀了鲁迅的小说。说st先生是吴稚晖再世也是不为过的,这位吴老先生当年只用了这么一句“什么马克思牛克思”就推翻了马克思主义。
  至于st先生的两个不解,使得我也很不解,其一,这什么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话跟鲁迅有什么关系,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这话也是鲁迅说开头的不成?其二,这脍炙人口的《蜀相》我竟然没看过,说明这脍炙的“人口”也是讲范围的,就象st先生天天挂在嘴边的“有”字一样,也只在一部分人的范围内流通罢了。
  “在下之所以认为李敖、柏杨比鲁迅高这么一点点,也是因为三个人同一性格,而李、柏二人文笔稍好而已. ”这文笔我看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了,只是“三个人同一性格”令人疑惑,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人的性格是相同的。不过还是建议你看一下王晓明的《鲁迅传》序言。
  最后,又要来说说“有”字了,据我看来,这“有”字极有可能是从英文的“I have”演化而来的,最早用这个字的可能是香港方面的一些艺人,到内地做宣传时,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或是国语,经常要带出一些零碎。后来一些内地的演员、主持人、歌手和大批追星族都以这样说话为荣,就象有些人说话喜欢夹杂一些英文单词一样,自以为潇洒,其实是语言贫乏、不自信、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可能在st先生那儿是要受到优待的,但在我们这儿,是肯定要被“嘘”的。
  “我去过北京和我有去过北京虽然都是肯定句,但两者间是有区别的.有字不是动词而是副词,起到了强调作用,这点在反问句中尤为明显,yinger所说的“我有说过…吗?”正是强调了其没有说过.”st先生的这些话使我非常惊讶,明明是相同的两句话,只是一句是我们常用的句式,另一种是掺杂了港台腔的句式,st先生竟然看出了区别,而且认为这加了“有”的港台腔句式是一句强调句,我深深地为st先生的自甘低能的表现表示惋惜。众所周知(除了st他们一拨人),为了要强调“我去过北京”,我们一般加“真的”或“确实”等词,而绝不会象st似的用一个“有”字。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156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