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相关 /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你印象中最为深刻的一个作家是谁?不敢说百分之百,我认为百分之八十的答案都是鲁迅。
  他的文章不是嬉皮笑脸、撒泼打滚,也不是无病呻吟、迎合大众。如果让我形容一下先生的文笔,我认为它是一针见血、直击人心。文学著作无数,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过第二个这样的文笔。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当然这个曾经文字战场上的精英,留下的很多文章在当今也有很深刻的意义,所以很多也是陪伴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但不知道诸位是否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先生的文章也全部从教科书中移出,令人无法理解。憧憬不在,单纯不在在民国时期,胡适等人主持校订《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的教材。第一批入选的是《故乡》、《鸭的喜剧》的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的文章也入选越来越多,成为教材上的“钉子户。”祥林嫂、闰土、阿Q等等,他们天真、他们个性,甚至我们还幻想着未来有一天可以成为他们其中一者。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如果现在的你重新问我一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地主家的小少爷。因为年龄的增长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我像极了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人从低处爬到高处是何等的艰辛,无数次脑海中幻想:我要一开始出生在终点该多美好……
  生活中的所有痛苦、以及社会上的黑暗全部被记录在文章之中,没有人可以想象先生的百味人生。这也是鲁迅文章的精髓所在,当时的我们读不懂,更无法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黑暗,这也成为了老师们想要删除他们的直接原因。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思想空前,精神食粮他出生在一个极度黑暗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压制,那种封建已经渗透到了骨子里。而鲁迅又留学国外,成为最早那一批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人。弃医从文的鲁迅用抨击的手段,以此来凸显当时社会的真实性。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穷人们被先生比作“只是觉得苦,又形容不出”、“闰土”等等,如今的人们只会感叹:束缚的观念为多少人带去了痛苦,又究竟为世人带去了多少苦难?但这在当时是鞭策人们的一个助力工具,甚至被称为“精神食粮。”
  但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美好的时代,也不再是曾经那般落后的面貌,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代的学生根本无法感同身受,想象不到曾经的那般血与泪,再加上先生的文章太过深奥、晦涩难懂,这也成为了踢出教材的主要因素。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遥不可期,触不可及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当之无愧的文学高山,人性的冷漠也被先生描写的淋漓尽致。纵观整个历史,或许真的没有比“吃人”二字更能形容封建礼教的残酷了。鲁迅先生想要拯救当时整个国人们的思想,希望他们冲破这样封建的束缚,他的文学深度是超越几个时代的。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又有谁敢说先生的思想落后了?如今的发展是有目共睹,但这发展和变化背后真的没有“黑暗”了吗?歌功颂德的文字确实需要,但是直指人心、揭露黑暗的文字同样需要,这在我看来真的是一种悲哀 。
  虽然先生的文章已经抹去,但那些精神食粮仍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最后附上先生对当今青少年的的一段嘱托: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去鲁迅化”十年有余,先生的文章全部踢出教材,到底在去什么?

参考文献:
  《热风》
  《狂人日记》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转自百度百家号“逸世听文
  为什么转这篇文章?在我心中,唯一能称“先生”二字的人;“逸世听文”亦以“先生”称呼,故而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2751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