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鲁迅学通史 / 《中国鲁迅学通史》:第三章 鲁迅学—-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中国鲁迅学通史》:第三章 鲁迅学—-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

  一、 什么是鲁迅学?
  鲁迅研究的正宗是鲁迅本体的趋近性还原,那么,究竟什么是鲁迅学呢?
  鲁迅学是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所谓学科化,就是发扬求实求真的宗旨,使鲁迅研究上升到体系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境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鲁迅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是本体还原层。这一层可分为内学与外学两大体系。内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的著作、思想、生平、人格的还原与阐释;外学体系是对鲁迅本体所处外界时代环境以及与外部精神文化思潮联系的还原与阐释。内、外学两大体系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在相互交叉、相互融通的还原与阐释中共同构成了鲁迅精神文化实体。
  第二是历史反思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还原层基础上,把鲁迅本体置于整个人类精神文化的历史范畴内进行评估,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并由此抽出一些带有人类深层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是现实观照层。这一层是在本体还原、历史反思的基础上,对鲁迅在现实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正负面意义进行观照和探讨。
  这里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第二层所说的鲁迅的“局限性”与第三层所说的鲁迅的“负面意义”。这两点都颇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令人误以为是对鲁迅的不敬。其实并非如此,作者是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意并力图以鲁迅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思虑再三后才写出这两点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负面意义”,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可能超脱在外。鲁迅最可贵的地方正是始终强调自己是历史的“中间物”,始终不断地无情解剖着自己,克服着自己,从而不断前进。他也始终盼望听到切中“真症候”、“入木三分”的中肯批评,那种只知一面赞颂、不会全面分析的态度正是违背鲁迅精神,违反科学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低级、片面、蒙昧的精神状态,是为鲁迅所不取的。鲁迅学既是正宗鲁迅研究的学科化形态,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怎么能不讲科学,不讲功过正负两面的全面分析呢?
  鲁迅既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最为深刻、复杂的人,还是一个对人有最深刻研究的人,那么鲁迅学又是一门研究一位最深刻的人、并对他对人的研究进行再研究的特殊的人学。
  而人最突出的特征、与动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精神,因此人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作为一门特殊人学的鲁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必然是人的精神,而且是一种最为深刻、复杂的人的精神—-由鲁迅的精神和鲁迅对人的精神的研究所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所以,鲁迅学又是一门精神学。
  推而广之,由于鲁迅本体极为强烈、深邃的精神性以及鲁迅与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鲁迅学,必然也要研究古今中外、特别是20世纪的中国精神文化现象史,所以鲁迅学从一个侧面来说,又是一门以鲁迅为视角研究精神文化现象史的学问。
  因此,简明地概括起来说,鲁迅学就是一门以鲁迅这个人和他的精神、著作、思想、艺术及其所处时代环境、相关的精神文化现象史及由此构成的鲁迅精神文化实体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性作历史反思、正负面意义作现实观照的独立的人文学科。
  二、鲁迅学形成的学科条件及其本质特征
  那么,为什么鲁迅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他许多的作家研究都无此幸运呢?
  这主要是作家自身的条件所决定的。
  世界上已经有相当一批人物研究、甚至作品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足以称为国际性的“显学”。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学,德国的歌德学、黑格尔学,法国的司汤达学、巴尔扎克学,希腊的荷马学,意大利的但丁学,甚至《红楼梦》一部书的研究也成了“红学”。这并不是由外部的人为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由于这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具备以下条件:
  广博性。所有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或作品,无不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几乎囊括当时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精华,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有的还深入到自然科学范围,反映了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几乎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所有方面,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各个人文科学领域。歌德,不仅在文学、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诸方面达到了时代的高峰,而且在博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但丁的《神曲》,实质是人类从封建的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纪元转折时期的百科全书。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总之,只有具有充分的广博性,才可能为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的学科形成打下坚实、深广的基础。
  深刻性。形成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其研究对象还必须具有深刻性,深入到当时社会的最深处,人们灵魂的最深处。但丁《神曲》的深刻性,几乎达到令人颤悚的程度。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揭示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曹雪芹的《红楼梦》使人们心灵深处感到震撼。这些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底蕴几乎是深不可测的,不知多少代人一层层地深掘下去,不仅没有穷尽,而且会时时出现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只有经得起人的思想钻探机一代一代无穷深钻下去的人物研究与作品研究才可能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独特性。无限广博的学识与巨大的思想深度相结合,往往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形象,在世界文化中往往是独一无二、独树一帜的,如珠穆朗玛峰突兀独立于群山之中,超越了平庸,超越了凡尘,引起世代学人的注目,激发起学者们浓厚的研究兴趣,盎然而往,经久不衰。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所需要的规模与深度,也才可能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
  当代性。任何一门兴盛的学科研究,都无不具有当代性。诚如钱钟书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一文中所说:“近代一位意大利哲学家有句名言:‘在真正意义上,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不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并且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是的,与当代现实毫无关系的学问,无论多么高深,都不可能形成热点。无论是宣布入世还是标榜隐世,从实质上说,所有学者的学术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实有关,是明确或隐晦地从当代现实需要出发的。只是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有远近、深浅、明隐之别罢了。“承认过去东西的存在”与“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正是文化遗产研究的两大任务,而又以后者为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资料挖掘、整理、辨析,到一定阶段,可能有穷尽或饱和之感,但是从不同时代理论思维的高峰与人文科学的新境上去观照与分析,却又会出现新的认识,新的观念,达到更深的层次,拓展更多的侧面,永远不会穷尽。当然,这种与当代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首先取决于作家、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时代距离的远近。因此,能够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必须具备当代性,符合时代的深层次需要。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此时不十分需要的,彼时可能需要,所以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衰冷热也可能起伏变化。有些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某一时代十分兴盛,后来却逐步衰退了,将来又可能重振,都是时代使然。
  除了以上四点自身条件之外,一项人物研究或作品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研究历史、研究规模与研究队伍,并且建立某种形式的专门研究机构。例如莎士比亚学、歌德学、黑格尔学等等,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出版了大量研究著作,整理、出版了系统的研究资料,早已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形成了国际性的规模,在各个国度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研究专家,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审视鲁迅研究,就会感到鲁迅研究正好符合形成独立学科的全部条件。我们在论述鲁迅本体的精神性时谈过一些鲁迅自身所具备的优越条件,这里还有必要按照学科的形成条件作进一步的阐发:
  广博性。鲁迅著作的广博性,不仅在中国20世纪精神文化史上少有比肩者,而且在五千年精神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在世界精神文化史上同样是屈指可数的。鲁迅涉及了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各个人文科学领域,并深入到了自然科学范畴,不愧是中国近代社会、人情世俗的百科全书。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懂得鲁迅。
  深刻性。这是鲁迅思想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对中国国民性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以及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思辨性,迄今为止,无人企及,其深刻内涵远未挖掘穷尽。这看来是广大鲁迅研究学者需要继续奋斗若干年后才能更见成效的艰巨任务了。
  独特性。鲁迅思想、人格以及由此构成的文体风格、艺术笔法的独特性,是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一个特异现象。单是分析、研究这种独特性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就值得写一系列厚重的专著,成为一种独特的学问。
  当代性。在中国文化名人中,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联系最紧密、最深刻的是鲁迅。有人说,如果鲁迅研究能够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那么李白、杜甫、司马迁等等文化名人的研究也都可以独立成学了。我并不否认这些文化名人的研究有这种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建立鲁迅学的现实必要性的确比其他文化名人之学大得多。因为鲁迅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实在是其他文化名人无法比拟的。
  除了鲁迅及其全部著作本身具有形成独立学科的充分条件之外,鲁迅研究的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深广,成果之丰硕,队伍之壮大,也是其他文化名人研究无法比肩的。
  由此可见,鲁迅研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鲁迅学,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鲁迅学又具有以下三点本质特征:
  体系化特征。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四册《全梁文》卷论昭明《文选》中指出:“考据言‘郑学’,义理言‘朱学’之类,乃谓郑玄、朱熹辈著作学说之全,非谓一书也。”所以由人物研究发展形成的专门学科,是指这位人物的全部著作及其蕴含的意义和独特的方法、风格、境界,是以该人物独特的深刻思想为核心,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延及他所处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各阶层人们的心灵深处,所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体系。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说,歌德学就是以浮士德精神为核心,涉及当时德国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触及普鲁士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各阶层人们心灵深处,所结构成的一种不知满足地追求现代科学、力图从中世纪封建束缚中解脱的精神文化体系。但丁学则是以但丁的求索精神为核心,涉及当时意大利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触及佛罗伦萨市民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心灵冲突,所结构成的一种人类从中世纪向新纪元转折的新旧交替时代的精神文化体系。而鲁迅学则是以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心理的彻底批判精神为核心,集改造中国国民性的诸种学说之大成与中西文化之精华,运用对中国近代世俗社会的讽刺笔法所结构成的一种新旧转型时代的精神文化体系。
  跨学科特征。这样,鲁迅学就不可能局限于文学一门学科之内,它必然如鲁迅本体那样具有很大的广博性,横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社会心理学、精神现象学各个人文科学领域,并深入到了自然科学范畴,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特殊学科。
  精神性。由于鲁迅本体所内含的极为深邃的精神性和哲学意味,鲁迅学也必然具有异常突出的精神性,是一种带有宗教特性又并非宗教的深刻的精神哲学,并与所处时代的精神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之,从本质特征上看,鲁迅学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体系化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学问。
  三、鲁迅学研究的性质、方法及其意义
  鲁迅学研究属于什么性质呢?
  非常明确,这是一种中立性研究。
  胡塞尔有一句名言:“现象学展示了一个中立性研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有着各门科学的根。”(1)所谓“中立性研究”,就是一种“排除成见”、“面对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是要超越阶级、政党、集团的局限,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内审视鲁迅这一精神文化实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现实中的意义。
  这又颇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历来都宣称鲁迅研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怎么在这里宣扬起超阶级、超政治的人性论观点呢?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大惊小怪。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内审视问题,恰恰正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因此,只有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内审视问题,才能寻找到最符合无产阶级利益的正确道路。那种口头上一味突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要以暴力消灭其他所有阶级的人,恰恰是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只为一己集团利益服务的独裁者,是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从认识论和思维方式上说,马克思主义也一再强调观察问题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恩格斯说过:“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2)其实就是教导人们在认识世界、研究科学时,要“排除成见”,“
  面对实事本身”。鲁迅同样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总是冷静得近乎残酷地观察着客观现实,无情地揭露现世、包括自身的种种弱点和丑陋之处,呼吁人们挣脱“瞒和骗的大泽”,对那些自欺欺人的虚假作风痛恨之极,怎么可能反对“面对实事本身”的科学态度呢?
  所以,“中立性研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鲁迅本人的精神。
  同时,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硝烟散去以后,所有的阶级都应对自己走过的历程进行冷静的自省和反思,看看哪些是对的,应该坚持;哪些是错的,应该纠正?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实践,有利于人类进程和人民幸福的就是对的,就应该坚持;反之,就是错的,就应该纠正。鲁迅先生苦斗一生,就是为了后代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后来倾向无产阶级,也是由于“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为了人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他肯定不会反对以整个人类的历史实践检验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何况,科学就是以人类的客观实践为唯一的真理标准的,鲁迅学要成为一门科学,也必须这样做。
  总而言之,鲁迅学研究属于一种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内审视鲁迅这一精神文化实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现实中的意义“中立性研究”。
  确定这样的性质,正是鲁迅学上升到科学境界的需要。
  随之,鲁迅学研究的方法也应发生变革:不再是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也不是以某一阶级、政党、集团的功利为是非,更不是谀墓式的“神化”,进行宗教式的崇拜,而是以整个人类历史实践的进退得失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对鲁迅这一精神文化实体在历史上的地位与现实中的意义进行历史主义的评价与全面、辨证的分析,运用科学的阐释学方法对其内涵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阐发。
  鲁迅是经得起这样的检验和评判的,因为他是鲁迅,而不是别人。
  在从性质和方法上实现了这样的变革之后,鲁迅学就会具有真正的科学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505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