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鲁迅与我七十年 / 《鲁迅与我七十年》:第二章 溧阳路藏书处

《鲁迅与我七十年》:第二章 溧阳路藏书处

  以前有一些文章讲到,父亲在大陆新村附近租了个房间存放书籍,称为“秘密读书室”。我尚可根据自己的印象,补述一些情况。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争之后,父亲即打算从北川公寓迁居。他的日记里曾有和母亲“同往大陆新村看屋”的记载。后因父亲有北平之行,就拖了下来。直到1932年3月31日,才“决定居于大陆新村”。之后,即有“移书至狄思威路”的记载。
  父亲的习惯是,平时只将日常要用的,或新近买的书存放在家里。二楼卧室里有个书柜,总是塞得满满的,连顶上也堆着一包包的书。狄思威路才是他主要的藏书处。
  狄思威路今称溧阳路,我曾随父亲去过几回。是二楼一间普通的房间,面积约有几十平方米,沿壁四周,都是木制书箱。箱子本色无漆,有活门,内分两格,装满各种书籍,可以加锁。一只只书箱从下而上,几乎叠到屋顶。这种书箱由父亲设计,木板制成,体积并不过大,迁移搬运,书籍连箱运走,不致混乱散失。有如当今的小“集装箱”。
  记得头一次去是某天的下午。我们来到这幢楼下,从大门进去,一转弯走上木制楼梯,来到二楼,父亲用钥匙开门以后,我也随之而入。刚一进门,虽是白天,室内光线很不够,几乎看不清楚里边的东西。父亲随手开灯,我环顾四周,粗粗一瞥,只见电灯吊在屋子中央,普通白色的灯泡,顶多25瓦,有个圆伞形灯罩。室内没有可供长时间阅读的桌椅,没有烟缸、茶具和热水瓶之类的用品,灯罩也未见裹上纸筒。由于久已不住人吧,只感到房间里有点潮湿阴冷,且因久不开窗,还有一股发霉的气味,待不多久,便感到有点寒气袭人,冷飕飕的。父亲以极快的动作,从几个书箱中分别取出几册书籍,用随身带来的布包袱包好,锁上房门,即带我来到了街上。
  1980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我去看望叔父周建人。这一天,他兴致很高,谈到这间藏书室,他说,他曾在鲁迅博物馆讲过一次,内容是,当时为了安全起见,鲁迅托内山先生租了一间房子作为藏书之用。因为这屋里存书较多,光线较暗,长时间看书是不可能的,他到那里去,主要是拿要看的书,或者存放已经看过的书,因此还是称为藏书室比较合适。
  后来,叔叔又一次回忆起藏书屋,把我叫去,说因上次的谈话而引起进一步的回忆。他说,鲁迅和创造社的成仿吾笔战时,曾跟去过一次溧阳路藏书室。是用钥匙打开进去的。那时代租房子,只要按时付房租,至于住什么人、姓什么,房东一概不问不管。门开进去,一房间都是马列主义方面书籍,也有苏联的文艺理论之类和国内外左翼杂志,总之,满屋子都是这一类书籍。叔叔还讲:在回家的路上,你父亲问我家里是不是有马列主义书籍?我说有。他说怎么能放在家里!我说:“书店里不是公开放在柜台上卖的吗?”他说:“唉!书店里卖和家里有,是完全两回事,你怎么可以随便放在家里呢!”由此可见,鲁迅在笔战时,还要随时警惕敌人到家里搜查。我从他在1933年10月21日写给曹靖华的信中也读到这样的话:“此地变化多端,我是连书籍也不放在家里的。”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462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