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鲁迅 / 《走进鲁迅》:我眼中的鲁迅

《走进鲁迅》:我眼中的鲁迅

  作者: 焚天 (04/12/2000)
  春林老先生:
  你好!并祝新年快乐!
  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因为爱和尊敬。也因为爱和尊敬着同一个人使我们走到一起来。尽管我在深更半夜鲁莽地打扰了你,尽管我们之间也许对彼此仅仅是只有一个小小的印象而已,但在我的心里,我是愿意开始这也许不会太计较年龄差距的,关于友谊和对某个人的认识的通信的。现在是我刚刚从你那里回来,我就写下我的部分感受。
  正如我说的那句话,“将人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展示给人们自己看!”我愿意这样去做,而鲁迅其实就是我感兴趣的一个人,因为爱和尊重,因为我的内心深处的对于那种情感的执著和领悟,因为我周围愈加糟糕的环境,因为我正年轻,因为……因为我喜欢那些同样是爱和尊重着鲁迅的人。
  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你很宽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追求,但睡眠很轻(因为寂寞?),因为你的内心中也有一种不需要别人去关注的孤独,虽然是淡淡的。你不是在“研究”鲁迅(象那些把鲁迅当作谋生的招牌的人所做的那样以鲁迅为“食”——是慢慢地蚕食鲁迅),而是在感悟他,在慢慢地体会他的一切,所以你才有所得。尽管你还没有说出很多,我还是这样想了。
  关于鲁迅的总体印象
  这是十二月十八日,从你那里回来时候写的,今天是二十七日,我刚刚看了一些你的《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中的几篇文字,我又想了许多,便写下一些来给你。
  当然,我认为“竹内鲁迅”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描画鲁迅最好的文章,尽管我也只是从你的章节中看到些许片断。因为虽然他所刻画的也许不是完整的鲁迅,但至少是展示了部分真实层面的鲁迅。而国内的所谓研究却总是逃不出中国旧有的俗套的限制和政治上已有定论的局限,人云亦云或者是道听途说,所以所有的传记和评论就不免有所不足,(彭先生的有些论述是中肯的,但也不免有镀金以媚世的嫌疑。因为鲁迅虽然是伟大的,也确实伟大,但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他不是神,所以他不是完美的,我们为什么要强求他完美呢?甚至是强行制造一个完美的鲁迅?我们大可不必强加给他一个完美的光辉的形象,也没有这个必要。恰恰正是因为他同样有正视自己不完美的勇气和力量——他的希望、绝望与孤独的跋涉和矛盾的思想以及人生,并将它们毫不保留地赤裸裸的展示出来,所以他才是真正伟大的。)大多数世人不过是在顶礼膜拜的一瞥中偶尔摸见了一点点皮毛就以为是“大象”的全部,就欢天喜地地大声嚷嚷了,其实不过是哗众取宠媚己媚人的把戏。
  这其实是很可笑的。
  应该这样说,鲁迅所有的作品(除了极少部分的杂文)表达的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境遇,一种面对,是横断面的一个场景,一次积聚已久的情感的爆发(热烈的或者是冷冷的冷到使人震惊它的冰冷)和思想感悟的写照,而不是整个的人生本身的史诗般波澜壮阔的东西,他只是在不断地表达着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他从不去限制自己和别人(思想以及其他诸多的东西),更不去限制自己的作品,他只是在客观地,理性得近乎冷酷地去描写他的世界——外在的以及内心深处的属于人的世界,都是这样。他一直都在这样不得不去感受着、认识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痛苦地面对着,绝望地品味着,悲悯着他们(和自己)的将来,然而痛恨着他们(和自己)的现在,那的确是一种冷到极限的热情,是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各个层面的展示。他就这样去把它表现出来,用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怪诞但绝不是不可理喻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以及宣泄淋漓的杂文。他的作为一个时时在思想着的人,使他不愿去做指手画脚的、空洞的、自以为是的、卑鄙的说教者,或者一个自大的所谓哲人,一个树立并顶礼膜拜着自己制作的偶像的救世主形象。这也就是我之所以说鲁迅伟大的地方之一,他从不轻易地偏听偏信,或者盲从,他也不屑于这样做。他只是在不停地走自己选定的路,尽管他知道那也许只是通向更大的困惑和死亡,这是谁都摆脱不了的人的唯一的境遇和归宿(上帝和神话除外!)。这是他不得不感到悲哀的。
  因为人们总是用世俗的戴着有色眼镜的眼光去看,用被清洗过并同化了的一模一样的脑子去思想(远远不如疯狂但却又自知的狂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呢!),用事先准备好的框子架子去套去衡量,他们怎么可能洞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精神呢?他们怎么可能体悟一颗伟大的、孤独的、坦白的灵魂深处的复杂世界呢?他们的悲哀就在这里,自以为是却又不(可能)自知。我们怎么可以这样去奢望他们做和想?简直是笑话!他们自己设置了藩篱,在阻止着自己进入伟人的世界却在数说着伟人的种种不是,这不是笑话这是什么?
  只有鲁迅知道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在默默地走自己选定的路,不管它是通向光明或者黑暗,是希望或者绝望,是新生或者死亡。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那就是唯有他才(可能)是正确的(他也努力使自己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和立场上),尽管他时时也在犹疑地回顾,不断肯定着,又不断否定着自己。他一生不断探求着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我们应该有的历史。可惜我们没有。
  关于语言和思想及其他
  其实鲁迅的语言并不晦涩,也不难懂,因为思想和情感和情绪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谁能够说得清楚明白?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和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仅就爱和恨这个永恒的主题几千年来都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其实也无法说清楚,何况其他的东西呢!况且这又是谁能够一下子说得清楚明白的么?所有的这些伟大的人物都在努力探求着,解释着,构建着,用语言和等同于语言的绘画等其他符号和形式诠释着,但最终仍然是一无所知(除了在那个永恒的边缘永无宁日地绕着不大不小的圈子)。因为我们人类确实是在一个狭隘的小圈子里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在构设着一个唐吉诃德的荒唐和游戏的世界,但如何表现这个世界呢?用什么方式和语言?而鲁迅却一直在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努力证明着,在这个游戏的世界中或许真的存在着哪怕是一点点道理,存在着一个哪怕是稍稍可以依靠的支点来增加生存下去的信心。为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沉重负担的国家和民族!
  但是他有点失望了。
  失望的又何止是他一个人呢?
  但是他确实是背负着绝望和虚妄,在找寻着希望和支点中走过这一生的。他想要说出的话都没有说尽,想要做的事都没有做完,想要看见的也都没有看见……但是他留下来的这一切已经使我们受用不尽的了,至少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新起点。尤其是他的关于历史和民族和人性方面的思想。
  关于“原动力”
  关于竹内好所说,我持同感的多一些。
  在这里我想多说几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不能够写出很好的关于鲁迅的传记文学?有的也仅仅是散断的回忆性的文字,还可以寻见鲁迅的点滴真貌,为什么邻近的日本反而能够写出很多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来?从青木正儿和清水安三的贴切的评论,到完山昏迷的《周树人氏》、山上正义的《谈鲁迅》、增田涉的《鲁迅传》(仅仅几个月的交流和相识就可以写出这么有水准的文章!),到山本实彦的《鲁迅》,到小田岳夫到竹内好等等,即使是没有见过鲁迅的人也能够很好地做出来我们某些长就厮守的人做不出的实事来,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悲哀么?
  首先鲁迅确实是很矛盾的(775页中)一个人。因为他不拒绝矛盾,也不害怕矛盾,所以他愿意自己是多重矛盾的结合体。因为他不屑(因为自知和知人,所以他认为没有人能够承担起来这样的重任,包括他自己。)去做“青年的导师”或者以导师自居,所以他可以说“并不是先觉者,他一次也没有对新时代指示过方向”。他只是努力不断地身先士卒地去探求着,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感召着大家,影响着大家和整个社会,因为没有确实的参照物和真实的结局来印证,他始终不能,也不愿意去说空话,放空炮。他是那些始终冷静的谛观着,思考着的少数人之一,所以他不会去做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和打手,他的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同样坚不可摧。实际上他却成了人民的导师和先知,我们以为的。
  如果把鲁迅的文学看成是“赎罪”的文学,我觉得是可以的,但这“罪”的含义却是要重新界定的,那是一种更广大的近似于原罪但远远不止是原罪的“罪”。这是要和爱联系起来才能够理解的。
  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没有思索和悲哀便没有文学”。他就是在思索中和悲哀里度过他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的。一个思想者是不能不感到痛苦的,因为别人并不都这样思想,所以他,一个清醒者要悲哀,要愤怒,所以他要号召大家砸烂那个铁房子,让人们清醒地看到自己实在太糟糕的处境,进而去反抗,去改善,不怕流血牺牲,只要值得。
  当然,这只是从他思想的大的方面来看,那么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原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鼓动着他向前去?
  我那天曾经对你说过,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欲望与权利,这种情感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是任谁的无论多么牢固的理念都克制不了的,压抑不下去的(而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压政治使人不得不具备了两层面孔,虚伪做作地生活在人群中间,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即所谓“入兰室之久而不闻其臭”的现状)所以叔本华有厌恶女人的恶名声却又有“不得不”去追求女人的“丑闻”。但这,唯有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鲁迅也是这样,他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是没有爱的,至少是没有男女之爱,那属于年轻人的激情和欲望,都被惨淡的生活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消磨掉了,沉入了孤寂的生活和心灵的底层,压抑下去,象一团冷冷的死的火焰。他不是没有欲望和激情,不是没有爱人,也不是没有表现和追求爱的机会与场合,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他的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理性使他不得不为了别人(他的母亲和形同虚设的朱安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人)活着,因为他确实不是一个绝决的、单一层面的、很自私很平凡的为食色而苟且偷生的人(但是为什么他不是那样的一个人,而只是这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直到他四十五岁时遇到了真正的爱和爱情,那是一个已经绝望的人的最后的挣扎,对于他的一生的苦痛,尽管他无法摆脱,他还是要竭力去尝试一下爱的真正滋味的。(但也许他又失望了)。
  他对于自己的命运有沉默,有忍耐,也有叛逆心和真实的行动,所以他最后选择了在照顾朱安生活的同时,与自己所爱的人同居了。那时的他是不惜违背自己母亲意愿,背着不孝的恶名声,不惜同社会流俗对抗,向自己已有的声誉挑战,同自身的“旧道德”决裂,他矛盾,他痛苦,但是最后,作为人的理性使他选择了人应该有的真实的生活。这是它的思想的一个大转变,他终于成了一个行动者。
  你的《自觉地承受“无爱”与“无所可爱”的痛苦和悲哀》的文章我没有看见,但我是与你有同感的(仅从题目中得到),但我想人不会“自觉”地去承受任何的苦痛,除非……你是知道我要说什么的。因为他是鲁迅,所以他才象鲁迅那样做了。
  我觉得,鲁迅是受佛洛伊德(不仅仅是尼采等西方哲人)的影响很深的一个人,或者说他从佛洛伊的的论述中清晰地看见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无法逃避的命运,他一生注定了要为生和死,爱和恨而活着,痛苦地孤独地活着。也为了大家。对于他的内心世界我有自己的看法和根据,我就先不说了。
  书中第795页末尾,我以为,鲁迅并非是想建立什么“疏远政治的、具有独立性的文学”,而是远离虚假的政治,或者不如说,当时的政治无一不是叫他失望的,所以他要先通过文学去构建一种至少是符合人性的、健全的,是真、善和美的,真正体现平等人权的社会和文艺的形态,和那个新的能够诞生,也必将诞生的世界。这是他的一个理想。他一直在为此探索着,拚争着,希望和绝望着。
  书中796页,竹内好说“《肥皂》是笨拙之作,《药》是失败之作,这样看是可以的,因为对于鲁迅自己而言,他是宁要笨拙而不要哗众取宠的文字的,作为鲁迅,作为一个大家而言,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清醒地认识和剖析自己的人,他看见了自己的粗鄙和笨拙,知道自己无法穷尽那个完美的极限和某个端点。因为追求完美,又因为自己的不可能完美,他才在《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一文中客观地评价了自己。他是实事求是的,他的确是在客观地一再内省,面对完美的无力与无奈,这些都是真实可信的。但在那些不能够清晰地认识他感受他的人看来,就是他的“自谦”了——因为别人大都是不在他的同一个起点和高度上的俗人,既然不能够平视,也就不可能理解他的话的真实含义了。
  对于《狂人日记》的论断,说是“稚拙”的并没有错,只要我们是从文学的和文艺的批评上来理解,他的《狂人日记》不是大气的,但并不是说不是“高品位的、具有独立品格的文学作品”,这其实也涉及不到“品味和品格”。仅就作品而言,他的语言和形式是稚拙的,甚至有些单薄,但其思想却是深沉和沉痛的,是郁积已久的勃发和呐喊,语言的单薄也正好衬托了思想的可包容和对于历史的精炼的概括(但不能否认语言上的不足)。仅就鲁迅对于历史、文艺、语言、人性和文字以及如何使自己正确地、理性地对待一切而言,中国还没有哪一个人超过他,那个时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呢?我们期望着。
  即“他真正不能写,而同时又忠实于不能写”的论断,我是同意的。
  在思想的根源上,屈原和鲁迅倒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们究其一生都一直在苦苦地追求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苦闷和不得志中,“上下而求索”着,哪怕是无尽的黑暗。他们都是矛盾的,性格和文笔,但他们并不回避矛盾,和回避自身,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自己的种种不相容的矛盾的各个层面,即使这些不相包容的矛盾引起了别人的不解和非议,和种种相互“矛盾”的感受与认知,他也要这样做,去表现。
  他的小说、诗歌、散文都是可以这样理解的。所以竹内好才会说“我只是觉得这种拙笨的东西对于文学家的鲁迅来说是重要的,才谈到它,并不是因为要做结论而说的。鲁迅比任何人都更象个文学家。从来没有人像鲁迅那样深切地使我想到文学家的意义。”这句话我是理解的,只要你不只是从批评家和评论的角度去看,不是从维护鲁迅的完美形象上,而是从一个思想者和时时在探索着人类的魂灵的人的角度和一个“自然人”的角度看,就没有什么可费解的了。
  因为鲁迅不以导师自居,不以己非人,所以他才没有“一篇象样的批评”;“指导青年”的问题也是可以这样理解,他没有主观上强烈的好为人师的作风,但他却最终做了人之师。
  关于梁启超的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我们国家建立之后,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把他的价值给忽略了,甚至是埋没了,这是事实。只有李敖一直在提到他,并为之鸣不平。
  现在是我刚刚给你打了电话之后,我的确是想要听一听你的声音,再谈一谈我的关于你的书和鲁迅的想法,然后再多写一些我的想法和看法,争论也好,商榷也好,总之是想找一些信心和安慰。但是我有点失望了,你的话语中有种冷淡的味道,这是我可以料想得到的,但是我仍然感到有些突然,我怀着一腔热情去看你,想要和你交流,谈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一直觉得我在深更半夜里吵醒您是值得的,我也一直在诉说着我的种种想法,尊重和爱,尊重和爱着同一个伟人也许会使你重新认识我,谅解我的鲁莽……
  不管你怎样想和看了,我还是将我要说的先说出来吧。
  我希望你能够(也愿意看到)继续写出关于鲁迅的好文字,你的感受,你的认识,而且,我也许会真的到沈阳打扰你的,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如果你觉得我还可以成为你的一个小朋友,就给我回信吧!我只是一个孩子嘛!但是我觉得,鲁迅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这些追随他的脚步的人也同样会做到。后生可畏,是这样的,我觉得我已经老了,因为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但是还有更多的后来人,希望属于我们,也同样属于他们和这个世界。
  1999年12月29日
  鲁迅的思想,以及鲁迅对于开明政治和学术和文化氛围的追求,是比任何人都更执著和勇敢的,反抗几千年来的精神枷锁。
  ***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inzuhun.com/article/1358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